close

 

新約馬可、路加福音,都有記載耶穌潔淨長大痲瘋的故事。痲瘋病是怎樣的疾病呢?為何人見了避之猶恐不及呢?它又稱為癩病,是一種慢性傳染病,得病皮膚出現白色或淡紅色斑塊,然後失去知覺和排汗能力,最後眉毛脫落、鼻子塌陷、指骨萎縮……1873年,由挪威醫師漢生(Dr. Armauer Hansen)發現其病因是皮膚受癩桿菌所感染,而非遺傳而來,也因此稱為「漢生氏病」。

 

提到痲瘋病,我們就會聯想到收容此種病患的樂山園,而今天要介紹的戴仁壽(George Gushue-Taylor)醫師的故事,他就是樂山園的創建者。他是來自加拿大的醫療宣教士,貢獻在台灣的醫療事工上,鍥而不捨的五度進入他熱愛的台灣,最後一次是骨灰回來,長眠於他大半生奉獻的樂山園。他一生的格言:「使長大痲瘋的潔淨。」

 

他出生於1883年,是蘇格蘭裔的加拿大人,父親是衛理公會的牧師,受到父母信仰的薰陶,從小就體會到傳福音、幫助人,是人一生最有意義的事。他十歲那年,父親積勞成疾,請假到鄉間休養,在那段時間父親常分享宣教士的故事,讓他對醫療宣教產生憧憬,種下了他日後的醫療宣教旅程。

 

在學期間,剛好有一位來自倫敦的外科醫師,放棄繁華的都市生活和優渥待遇,來到加拿大貧困的漁村行醫,受邀來他的學校演講,提到東方國家需要耶穌福音,分享許多醫療宣教士在那的工作。如此開啟了他的人生新頁。

 

他父親希望他將來一樣走傳道的路,當一位牧師在家鄉服事。但他卻一心想當醫療宣教士,所以他申請到倫敦醫學院,於課餘在巴拿都兒童之家工作賺點生活費,1911年畢業,並繼續在兒童之家工作。28歲那年,跟在那裡的護士馬嘉麗結婚,志同道合都想當宣教士,婚後沒多久一起被差派到台灣來。

 

第一次進入台灣(1911年~1918年),投入新樓醫館醫療工作,與馬雅各二世合作,後馬雅各二世回英國,換他接掌醫院院長之職。戴醫師和幾位宣教士一起花了好幾年,參考各國護理手冊及教科書,1917年出版「內外科看護學」,是台灣第一本台語醫學教科書。在這期間,他的妻子也沒閒著,一樣投入醫院的護理工作。1918年因為妻子的身體欠安,辭去工作返回英國休養。(1918年~1923年)他仍回到巴拿都兒童之家服務,他一方面進修外科課程,而他從沒忘記台灣,夜闌人靜想著台灣的人事物,心想台灣更需要他。

 

  第二次進入台灣(1923年~1940年)來到馬偕醫院服務,他先到印度做短暫停留,向在那裡工作的梅爾博士請教治療痲瘋病的技術和用藥。也參觀了梅爾醫師所辦的痲瘋病療養院,這裡的病患一面接受治療,一面靠種植果菜自給自足,病患在勞動中獲得快樂和自信,生活和一般人沒兩樣。這也是他創辦樂山園的理念規劃依據。

 

在馬偕服務期間,週末開始了痲瘋病免費門診,從「樂生院」的建立,到打造「樂山園」的過程,真是幾番波折,日本政府和民間鄰舍的風波,一一得到克服,樂山園才於1934328日落成。如今事隔八十年,今年慶祝創立八十週年,紀念戴仁壽宣教士--「台灣癩病之父」的美好腳蹤,對台灣早期醫療貢獻良多,並設立紀念館於3月29日開始啟用。

 

1940年隨著中日戰爭開打,被日本驅逐出境,回到加拿大偏遠鄉村醫院服務,直到1950年退休。第三和第四次回到台灣都是為了樂生園的土地歸屬問題回來,他的家產都變賣拿來建教堂等用途,所以回去的船票是志願當隨船醫生,而換來免費搭乘。然而,身體的勞累致使於1954423日逝世在返回加拿大的船上。他的最後遺言,希望將他火化骨灰帶回他一生熱愛的台灣。

 

附註:資料來源,宇宙光出版的「巨人的秘密」六,以及教會公報和網路。此故事在4/15分享於內湖思恩堂關懷據點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使長大痲瘋的潔淨
    全站熱搜

    pearlch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