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八月14日我們在中研教會禮拜,額外的巧遇禮拜後的一場演講,主講者為台灣女婿 文魯彬 先生。中研教會是個小教會,但聽的人幾乎跟禮拜人數一樣多。 文 先生說,即使只有一個聽眾,他也願意對那個人分享他的理念和想法,這句話使我好感動。

 

除了聽他演講,我還有發了一些問題,但仍不能滿足我對他的好奇,所以回家之後,我在網路上查詢,看到許許多多有關他的報導,我寫了一篇我的感想,準備在九月6日分享於內湖思恩堂教會老人據點。 文 先生真是一位值得我們學習的環保鬥士,他言行一致的實踐在每日生活中。

 

   舊約聖經的彌迦書,記載著耶和華上帝對世人的警告:「世人哪,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。」就是什麼是好的事,是我們該去做的事。他要求的是:「伸張正義,實行不變的愛,謙卑地跟我們的上帝同行。」

 

今天我要說的故事,就是一位照著這樣做的人:他是於2003年歸化為台灣人的美國人:文魯彬Robin J. Winkler。他出生於195477,他的父親是猶太人,母親是基督長老教會虔誠的信徒。1976年畢業於紐約大學,他在大學的時候修漢文學,且認為中國文學保存最完整的是在台灣,所以於1977年來台灣學中文。本預定停留半年,結果超過一年半,才再回美國進修法律,於1982年拿到法律學博士學位,隨即回到思念的台灣,如此一待就三十幾年,更準備待上一輩子呢!他是台灣女婿,唯一遺憾的是他沒有子嗣,他說:「能將文魯彬的基因留下來的,只有孩子嗎?其實我們做任何事情,一定會留下一些影響。」

 

三十五年前來到台灣,當時他看到的台灣太棒了,就萌生永遠居住於此的念頭。他說:「那時水源路有稻田、水牛,很棒很棒,我喜歡爬山,喜歡海洋,台灣太美了。當時台灣戒嚴,很多人把私下不敢講的話,偷偷告訴我這個外國人,讓我感覺自己有一種被需要感。」文魯彬喜歡台灣的另一緣由:他小時候和保母住在純樸鄉下,七歲以後回到 都市與 醫師父母同住,他開始很不快樂,直到四十歲他才發現,讓他不快樂的,正是美國式「永遠不夠」的浪費思維。他強調:「浪費是掠奪別的物種,揮霍前人留下的東西,甚至預支下一代。」

 

文魯彬是丹佛大學法學博士,在台灣開辦律師事務所,專長於智慧財產權。他很會做生意,年薪千萬,好景不長,於2002年底,文魯彬為律師事務所在美、歐、台間奔波忙碌的時候,他卻生病了,而且是要人命的大病肺癌,醫生宣布只剩六個月的生命。因此他選擇放下一切到花蓮靜養,在花蓮的日子,文魯彬過的是清靜的生活,吃的是排毒養生餐,沒有電視、沒有電腦,日子過得很簡單。很幸運的,癌症卻不藥而癒。之後,文魯彬決定把自己多出來的生命回饋給他所愛的這塊土地台灣。

 

然而轉變他心嚮往公益的是在1998年,他接觸到一本英文書《Your money or your lifetransforming your relationship with money and achieving financial independence》(中文版譯為《富足人生:要錢還是要命》),他體認到:「營利事業都以營利為目的。沒錯,但是營利後,你可以做什麼呢?」他又讀了不少介紹國外綠色企業的書籍,從那開始,他把公司盈餘百分之三捐出去做公益。

 

2003十二月,文魯彬成立「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」,這是台灣第一個以公眾利益為訴求的法律團體。文魯彬決定不再當商業律師,還把歷年的積蓄和每月的薪水都投入台灣環保。他開始全心全力投入台灣環境生態政策、法律研究及環保訴訟業務,例如焚化爐政策、蘇花高速公路興建、非核家園、原住民傳統領域土地之歸還等。文魯彬說:「我只知道做這些,沒有選擇,非做不可。」雖然在推動台灣環保的過程中,文魯彬曾經被打、被恐嚇、有挫折,但他將持續在守護台灣環境的路上勇往前行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earlch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